研发柴胡注射液 开创中药西制先河

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之际,中医院党委班子成员到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红色记忆小镇参观学习,再次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在战地红医馆,我深入了解了晋冀鲁豫医疗卫生发展史。心潮澎湃,振撼之余,仿佛被带入那战火纷飞又缺医少药的时代……一二九师进驻太行后,部队医务人员就地采集、加工中草药,用于治疗瘟疫和伤病员的救治。也正是这些中药,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根据地缺医少药、疫病无法医治的状况。

当时,因涉县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加上社会动荡、日军频繁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涉县的中医不论是内科还是外科、骨科,用药主要是利用当地中药材资源自采、自制或收购加工。他们用优质药材或让患者熬成汤药饮用,或制成膏丸供患者敷贴或服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涉县的郎中(中医)们就地取材,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一二九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党政军干部战士医伤治病,防治疟疾及各种传染病,疗效显著。一些老百姓看到有的南方籍干部战士冬天不适应北方气候,患了严重的冻疮,就上山挖药材熬成汤药为他们治疗。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卫生部第五医院、朝鲜义勇军医院(即大众医院)、一二九师医院、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医院、一二九师卫生部制药厂以及太行第五军分区医院一、二、三所和太行医院先后移驻涉县,在治疗干部战士伤病过程中也大量使用当地的中药材。特别是在八路军将士患上了流感、疟疾后,浑身疼痛、高烧不退,治疗这些疾病所需的奎宁等极度紧缺。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新中国成立后任卫生部部长)带领广大医务人员上山采集传统中草药柴胡、荆芥、黄芩、连翘、知母、防风及冬凌草等药材,将其熬成汤药给患者服用,收到很好的疗效。为了方便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更大范围使用中草药防治疾病,钱信忠部长在太行山调查采集中草药200多种,编印成《太行山中草药》和《实用中药大要》,发至基层,起到了防治疾病、增强战斗力的作用。

1940年,野战卫生材料厂更名为“利华药厂”,意为“有利中华”。卫生工作者将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注射液,取名“瀑泼利尔”。经临床使用,治疗疟疾及一般的发热性疾病效果显著。1941年5月1日,“瀑泼利尔”受到晋冀鲁豫边区大会的奖励,后正式命名为柴胡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的研制成功,开创了传统药物现代制剂的先例,填补了世界制药史的空白。1943年3月17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刊登《医学界的新贡献——利华药厂发明注射剂》的报道(指柴胡注射液和苍术油注射液),称之为粉碎封锁线的一大创举!直到今天,涉县的野生柴胡仍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药材。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院士称赞:“现代中药制剂是从涉县走出去的。”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题词:“柴胡之根,创新之源”。

新中国成立后,涉县的医疗卫生事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步入发展快车道。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医药的发展高度关注。县委、县政府结合涉县“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域特点,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采取政府主导,龙头企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地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打造“一村一品”的中药材种植特色乡村。发展道地药材,增加农民收入。“涉县柴胡”“涉县连翘”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广大农民发起了“药财”。并在全县组建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三级网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精尖设备引进,切实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大力实施惠民措施,唱响为民服务主旋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久久为功。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作为新时期的中医人,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抓住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时机,以昂扬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劈波斩浪,勇立潮头,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涉县中医事业,为开创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涉县新篇章而努力奋斗!